提到天津小吃,就不得不提及名聞遐邇的「天津三絕」了。所謂的天津三絕,指的是狗不理包子、耳朵眼炸糕以及十八街麻花。
1985年開業,位於天津市和平區的南市食品街,匯聚了中、西、日、韓等國料理,以及多達200多種中國著名的特色小吃。在這座建築面積約1萬2千坪的美食城堡當中,天津三絕就隱身在其中...
一踏入南市食品街,映入眼簾的是明亮整潔的挑高中庭。
首先吸引版主目光的就是熟梨糕攤位,在台北捷運雙連站往文昌宮的路上,也有販賣類似的糕點。
不同的是,天津的熟梨糕會添加椰蓉、紫米等口味的果醬,塗在其上。
再往前走,似乎看到了賣耳朵眼炸糕的攤位...
但其實真正的創始店是這家,不過當時店家表示已經售罄。沒吃到正宗的炸糕,著實令人扼腕。
門口還有製作煎餅果子的餐檯,據說這是天津人早餐的選項之一,也是天津著名小吃。
再往下走來到了桂發祥十八街麻花,門口架上即擺滿了各式各樣的麻花,令人垂涎。
麻花這項點心,最早出現在1920年,由滄洲人劉八在南樓開了一家麻花店,後來因為經營不善而倒閉。店中一對夥計兄弟檔范桂才、范桂林便接手,在十八街重新開店,取名「桂發祥」,其製作的麻花逐漸闖出名號,被人稱之為「十八街麻花」。1981年被天津市命名為市級優質產品,亦成為天津特產之一。
版主因為喜歡吃麻花,所以買了一盒什錦版麻花,包含黑芝麻、巧克力與椒鹽口味。製作方法是用麵做的條,擰成繩結狀,再油炸而成,其中有一條是用青梅、桂花等料配成的酥條。
麻花香、酥、脆,據說可放置數月而不變質。不過版主買的這盒麻花,強調鮮度,只能在十八天內食用完畢。
仔細一看,黑白芝麻夾雜在麻花條裡,油花花的,和裹滿糖霜的台灣版麻花不太一樣,吃起來口感微甜而不膩。
麻花捲中的酥條,看起來有點像是包了花生酥的餡料。
心滿意足地攻略了一盒十八街麻花之後,逛著逛著眼前竟出現一個偌大的招牌寫著:「海鮮八大碗」!
心想「海鮮八大碗」到底是甚麼玩意兒,往前一走,才發現是一家餐廳,此時正值晚餐時間,於是版主便和同行夥伴步入餐廳,想一探究竟...
沒想到引起大夥好奇的「海鮮八大碗」還沒上桌,就先來了一盤「狗不理包子」,雖說不是正宗版的,但在這裡能吃到天津三絕之一,也心滿意足了。
嗑完了狗不理包子之後,重頭戲「海鮮八大碗」即將登場!不過,在此先賣個關子,等下回再為看官們細說分明喔!